2024-03-17 00:18:17
什么是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门精确控制和操纵流体的科学技术,这些流体在几何空间上被限制在小规模流道中,通常流道系统的直径低于100?m。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讲,微流体一词的使用方式存在不同;对许多教授来说,微流控是一个科学领域,主要应用于通过直径在100微米(?m)到1微米之间的流道研究和操纵微量流体。对微流控工程师来讲,微流控芯片(通常称为:生物MEMS芯片)的制造,主要是为了引导流体在直径为100?m至1?m的流道系统中流动。基于MEMS发展而来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江苏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apparatus微流控芯片(OoC):OoC是一种微工程3D体外组织模型,其中微区室通过几个微流控通道连接。它有助于复制任何apparatus的生理环境。此外,它也可用于生化分析。在药物发现过程中,重要的是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预测任何药物的作用。这一步通常既费时又昂贵。相反,OoC使用微制造技术以简化模拟apparatus的整个生理部分。它通过减少临床前测试和人体试验之间的差距来降低成本并提高吞吐量。Franzen等人对此进行了处理,估计每种新药的研发成本下降了10-26%,因此显示出积极的成本影响。北京微流控芯片结构为什么微流控芯片对我们很重要?
高聚物材料加工工艺:是以高聚物材料为基片加工微流控芯片的方法主要有:模塑法、热压法、LIGA技术、激光刻蚀法和软光刻等。模塑法是先利用半导体/MEMS光刻和蚀刻的方法制作出通道部分突起的阳模,然后在阳模上浇注液体的高分子材料,将固化后的高分子材料与阳模剥离后就得到了具有微结构的基片,之后与盖片(多为玻璃)封接后就制得高聚物微流控芯片。这一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高技术设备,是大量生产廉价芯片的方法。热压法也需要事先获得适当的阳模。
微流控芯片对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可以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等,此外也有证据表明自身抗体与心血管疾病、慢性tumour等疾病相关,部分自身抗体具有致病性、疾病特异性和诊断性。在疾病早期或疾病前期,自身抗体浓度便会升高,因而自身抗体具有早期预警价值;目前临床上,很多自身抗体用于自身免疫病常规诊疗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及预后有重要价值。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已发现的自身抗体并未用于常规临床诊断。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进步。
肾脏组织微流控器官芯片(KoC):传统方法或常规方法的局限性,例如细胞功能和生理学的变化或不适当,使得肾单位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不准确且容易出错。相比之下,与微流控技术的集成已被证明可以产生更好和更精确的结果。KoC基本上是通过将肾小管细胞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来制备的。它主要用于评估肾毒性。在临床前阶段能筛查出2%的失败药物,利用微流控技术能在临床阶段后检测出约20%的失败药物。这证明了使用KoC在单个微型芯片上研究人类肾单位的合理性。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基因测序。江苏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通过设计可以呈现多流道的形式。江苏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lab-on-chip 产生的应用目的是实现微全分析系统的目标-芯片实验室,目前工作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当前(2006)研究现状:创新多集中于分离、检测体系方面;对芯片上如何引入实际样品分析的诸多问题,如样品引入、换样、前处理等有关研究还十分薄弱。它的发展依赖于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目前媒体普遍认为的生物芯片(micro-arrays),如,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只是微流量为零的点阵列型杂交芯片,功能非常有限,属于微流控芯片(micro-chip)的特殊类型,微流控芯片具有更广的类型、功能与用途,可以开发出生物计算机、基因与蛋白质测序、质谱和色谱等分析系统,成为系统生物学尤其系统遗传学的极为重要的技术基础。 江苏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